基于“自能课堂”理念下的科学探究实践能力的培养 —明泉校区科学第六次教研活动
日期:2024-11-29 09:32:30  浏览量:0

基于“自能课堂”理念下的科学探究实践能力的培养

——————明泉校区科学教研活动

 

为促进明泉校区科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水平,及时落实科学教学常规教学工作,2024年11月29日上午,明泉校区科学组教师开展教研活动会议,由顾泳杰老师进行四年级《用橡皮筋驱动小车》的新课讲解,其他教师参与。

 

本次教研活动内容分两项开展:一是顾泳杰老师进行课程讲解,二是其他教师点评,具体内容如下:

 

一、教师上课:

《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是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的第3课。本节课从一组橡皮筋图片引入,引导学生认识到拉长的橡皮筋具有能量,释放后可以产生动力——弹力,由此引出本课的主题“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本课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环节,让学生回顾玩橡皮筋的感觉,思考“能用橡皮筋驱动小车吗”。第二部分“探索”环节,第一个活动引导学生组装橡皮筋小车,第二个活动主要研究橡皮筋产生的动力大小与小车运动距离的关系。第三部分“研讨”环节,这部分主要包括两个讨论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橡皮筋缠绕后被拉伸产生的弹力为小车运动提供了动力;第二个问题指向小车行驶远近与其动力大小的关系。第四部分“拓展”环节,教师利用实物,为“如何让橡皮筋产生不同大小的力”这一问题提供了指导,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在橡皮筋可承受范围内,被拉得越长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也越大,进而对橡皮筋产生的力做了科学的解释。

在前两课学习了用拉力、反冲力作为动力驱动小车后,本课要学习另一种力——弹力。本课仍以“动力”和“小车运动”为线索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主要让学生了解弹力的效果和产生的条件。以橡皮筋为例,通过实验来了解当物体形状改变时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二、教师点评:

 

 

 

一、课程优点

1.  创新性教学设计:顾老师将“自能课堂”理念融入课程设计,通过动手制作橡皮筋驱动小车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科学原理,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学生主体性发挥:课程中,顾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3.  互动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在动手制作小车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协作,这种合作学习模式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也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实验操作与理论结合:顾老师在课程中巧妙地将实验操作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能够深入理解背后的科学原理。

5.  引导式教学:顾老师在课堂上扮演了引导者的角色,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进行验证,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课程缺点及建议

1.  时间管理:在实际操作环节,部分学生花费的时间超出预期,导致课程内容未能完全覆盖。建议顾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预先评估各个环节所需时间,并在课堂上进行更有效的时间管理。

2.  个别学生参与度:虽然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但仍有少数学生在活动中显得较为被动。建议顾老师关注这些学生,通过个别指导或调整教学策略,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总结:

通过这次教研活动,科学组教师们深刻认识到“自能课堂”理念的重要性,并决心将这种教学模式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实践中。科学教师们也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会改进教学方法,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从中受益。这次教研活动不仅让科学组教师对“自能课堂”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为科学教师们提供了宝贵的教学反思。我们将以此为契机,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的科学探究实践能力的培养贡献力量。